釉的发现与发明
记得英籍作家艾伦.麦克法兰和格里.马丁在他们合著的《玻璃的世界》一书中说道,中国人发明了瓷器是因为中国盛产高岭土。他们的话中好像是说中国人发明瓷器是一件很运气的事。的确,没有高岭土(瓷土)肯定是制造不出瓷器的。瓷器所具备三个条件中,瓷土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因为,原料是瓷器形成的最基本条件,是瓷器形成的内因。但只有原料这个内因,没有烧成温度和施釉这两个瓷器形成的外因条件,瓷器也无法诞生。在我看来,对于瓷器的发明,外因条件的创造要远比内因条件重要。其理由在于作为瓷土这个原料是客观存在(“客观因素”)的,不仅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瓷土,在其他国家地区的土地上也“客观存在”着瓷土。为什么中国人首先发明了瓷器?是中国人“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中国人创造性的体现。这里“主观因素”是起了绝对的作用。
作为瓷器的“客观因素”是瓷土,那“主观因素”就是烧成温度和釉的使用。大家都知道即使是使用瓷土作器皿,如果没有建造出能烧到1200度的高温窑,没有在其表面施釉装饰,那也不能成为瓷器的。新石器时代的白陶器和商周时期的白陶器,不就是瓷土为原料烧成的吗!可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它们称为瓷器吧。就是因为它们不具备高温烧成和施釉装饰这两个重要条件。
那么釉又是如何发明的呢?和许多科学发明过程一样,釉的发明源于釉现象的发现。我国商周时期南方盛产印纹硬陶。所谓“硬陶”就是比一般泥质或加沙陶细腻坚硬,烧成温度也比一般陶器高。陶工们在烧制印纹硬陶时偶然发现出窑的印纹硬陶的器表,特别是在器皿的口沿和肩部上有一层类似玻璃体的光泽。这层似玻璃体的光泽又是如何产生的呢?经过多次的观察,发现这层似玻璃体的光泽是窑中燃料燃烧后的落灰所造成的。商周时期,烧造陶器的燃料是草木,那落灰自然就是草木灰了。草木灰落在陶器(硬陶)上如何形成玻璃体的光泽?原来,草木灰中主要含有氧化钙,氧化钙与硬陶坯体表层的石英、长石等成分作用,把石英长石(主要玻璃原料)溶解熔化形成了玻璃体。这其实就是“釉”了,只是这不是人为施上的釉,是天然形成的釉。于是,陶工们把这个釉现象的发现转化成釉的发明,即把燃烧过的草木灰收集起来用水搅拌成浆状,用手或毛刷工具把草木灰浆涂抹在用瓷土或类似瓷土作的器皿上入窑烧造。就这样,瓷器就诞生了。当然此时的瓷器还处于萌发期,还不成熟,我们把这种刚诞生的瓷器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把这种“原始釉”称为“灰釉”。“灰釉”这种高温釉的发明是瓷器发明的重要条件。可以说,“灰釉”是瓷釉的鼻祖。在我国,“灰釉”从发明出来一直被历代陶瓷工匠们延续使用。至今景德镇还流传着一句行话:“无灰不成釉”。
“原始瓷”经历了一千多年,直到东汉时期才趋于成熟。东汉时期瓷器上除使用“灰釉”外,又使用了一种“土釉”。也就是说,在“灰釉”发明之后,又发明了一种釉。这种“土釉”不同于“灰釉”呈青色(绿色)、黄色或通明色,而是呈现黑色或酱褐色,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黑瓷釉”。这种“土釉”又是如何发明的呢?原来也是出于偶然的发现:1、从新石器时代,就有在陶器上装饰化妆土的工艺,即用细腻的土涂在粗造的坯体上。2、窑工发现窑炉膛口的砖有被烧化的现象,这种烧化的现象就是“釉现象”(琉璃现象)。3、在烧制普通泥质陶或烧制施有化妆土的硬陶时,发现泥质陶或化妆土被烧熔化的现象(琉璃现象)。在这些工艺经验和烧窑所发现的“琉璃现象”的基础上,陶工们发明了使用地表土(黄土)掺和水做成泥浆,像上化妆土工艺一样施于瓷坯表面,在高温下烧造出黑色的瓷器。这就是“土釉”的来历。这种“土釉”与“灰釉”一样,一直被使用至今。今天在我国北方地区民间陶瓷作坊中,特别是生产大缸、酱缸、菜坛等产品上仍然使用这种“土釉”。且这种“土釉”取之不绝。